誰的學測?誰的國文?
◎顏利真(高中國文教師)
今年的大學學測落幕了,不同於以往,國文科試題不再圍繞於文、白比例的高低而爭擾不休,因為它將兩者的比例控制在1:1上,然而,這樣果真就「扯平」了嗎?事實不然。如果我們仔細檢視今年的考題,可以發現以下幾個問題:
一、仍以「中國文學」為主流。
首先,在「古典文學」方面,選文仍以中國文學為主,例如:北宋蘇軾的〈書戴嵩畫牛〉、蘇轍的〈東軒記〉、南宋朱熹的〈大學章句序〉、明朝方孝孺的〈越車〉等,但事實是:即便是古典文學,在「台灣文學」的範疇中,「河洛文學」與「客家文學」都有大量的古典作品,何以向來不被採用呢?前者如賴和(彰化)那輩的舊詩,後者如丘逢甲(苗栗銅鑼)的〈台灣竹枝詞〉、吳濁流(新竹)的〈秋懷寄鍾肇政〉或朱鼎彝(美濃)的〈磁礄樵歌〉等,俯拾皆是。
其次,在「現代文學」方面,仍是以出生於中國的華語作家為主。試看第十八題:「臺灣近五十年來名作家輩出,其中不少作家吸收古典文學之美,融會貫通後,創造出個人獨特的風格。甲 將文化中國當作母親,表現濃厚的鄉愁,在現代詩、現代散文、文學批評及翻譯上也都有相當成就。而乙……」選項中的作家,仍是大考的「常客」:鄭愁予、琦君、張曉風、白先勇,以及隱身在題面之後的余光中。我們要問的是:本土作家呢?客語作家呢?原民作家呢?「名家輩出」,卻獨不見他們一人。
二、脫離生活現實。
茲舉第九題為例:「下列文句所描寫的景色,依一年時序的先後, 排列正確的選項是:甲、梅英疏淡,冰澌溶洩,東風暗換年華/乙、菡萏香銷翠葉殘,西風愁起綠波間。還與容光共憔悴,不堪看/丙、玉樓明月長相憶,柳絲裊娜春無力。門外草萋萋,送君聞馬嘶/丁、黃菊枝頭生曉寒,人生莫放酒杯乾。風前橫笛斜吹雨, 醉裡簪花倒著冠」(答案:甲丙乙丁),請問生活在台灣的你,排得出來嗎?這是台灣四季的景色嗎?我們的春天看得到「梅英疏淡,冰澌溶洩」嗎?我們秋天又已經「菡萏香銷翠葉殘」了嗎?都二十一世紀了,還在搞填鴨式教育,要學生死背中國四季的景象,這跟當年要我們憑空背出中國的鐵路又有何不同呢?
三、誰的「文化知識」?
一如「中『國』文化基本教材」被潛換為「中『華』文化基本教材」一樣,在第十九題的「文化知識」一題中,出題者也在「不經意」間,把中國的「國學常識」,暗換為「文化知識」。它所謂的「文化知識」是什麼呢?是對司馬光的《資治通鑑》、歸有光的〈項脊軒志〉、方苞的〈左忠毅公軼事〉、吳敬梓的《儒林外史》以及連橫的《臺灣通史》(唯一與台灣有關)的「認識」。筆者認為,如此實窄化了學生對「文化」的認識,誤導學生:「中國」即「文化」,「文化」即「中國」,實在危險。
四、取材「多樣」而非「多元」。
這次試題較為人所「樂道」的,不過是改錯字中出現「塑化劑」等文句,又或如林懷民的創作觀、金庸的「射雕英雄傳」入題等,然而,這樣就可稱之為「多元化」了嗎?不,充其量不過是具有「多樣性」罷了,尚稱不上「多元化」,否則何以不見「河洛文學」、「客語文學」、「原民文學」以及性別、環保、生態等議題呢?
這份試題,不會因為文、白均等,就「相安無事」,相反地,它暴露出一個嚴重的問題,那就是:我們的文學教育長期以來受到扭曲,刻正走向一條偏頗的、脫離現實的道路上去,更確切地的說,它緊緊地把學生的心靈「鎖進中國」了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