櫻紅‧血染‧二二八──重構台灣的文史教育
在一連四天「瘋連假」、「瘋賞櫻」的熱潮過後,台灣人是否應該靜下心來思考:二二八之後,我們該往何處去?特別是在二二八事件還未獲得完全平反之際,加害政權的遺緒就急於「反撲」的心態,我們究竟該如何看待?如何因應?
對於郝柏村跟歷史「計較」死傷的人數一事,坦白說,「郝」不滿意,我們也「好」不滿意!據報載,教育部為此擬成立檢核小組,全面檢視中小學社會領域約八十本教科書的內容,其中有關「中華民國、台灣、台灣地區」及二二八事件死傷人數的部分,且「預計兩週內召開會議,三週內公布結果,並作為將來編審的原則。」對此「全面檢視」,筆者深表贊同,因為長期以來台灣的文史教育,就是為政治而服務的工具,偏頗地以中國為主軸,以致造成台灣教育的畸型發展,故此時的確有必要全面檢視、全面導正。筆者認為,現今的文史教育至少有四個面向須要改正:
一、 增加母語授課時數。據成大蔣為文 教授的統計,目前小學每週的母語教學時數只有一小時,而國、高中則是零,對此嚴重失衡的語言教育,教育部實有責立即予以改進。日昨,筆者就讀小五的姨甥女突然問我說:「阿姨,什麼是『浮浪貢』(台語發音:ㄆㄨˊ ㄌㄨㄥˋ ㄍㄨㄥˋ)?」筆者一時為之語塞,難以盡其神韻地跟她解釋,顯見母語教育有其急迫性與必要性。
二、 建立一套以「台灣史」為主軸的文學教育。眾所皆知的,目前國、高中的「國文」教育,其實就是一套「中國文學史」教育,在這套錯亂的文學教育底下,台灣的學生一開始就被剝奪了主體性,以致成為永遠的他者,故教育部實有必要重新建立一套以「台灣史」為主軸的文學教育,以建立民族的自信心。
三、 扭轉荒謬的課程比例。首先,在歷史方面,二○一一年五月十日 ,教育部將「高中歷史課綱」中的台灣史、中國史、世界史的比例,由「1:1:2」調整為「1:1.5:1.5」,此顯為政治操作下,中國本位主義心態作祟的結果,對此一荒謬現象,教育部有必要立即導正。其次,在文學方面,應降低文言文的比例,由現行最高的65%,調降至20%~10%,以鬆綁學生的文學心靈。
四、 增設「二二八傷痕文學」課程。目前高中國文的選修科目包括:「區域文學」、「語文表達」、「現代小說選讀」、「國學常識」等四科。筆者認為,應將不合時宜的「(中國)國學常識」拿掉,增設「二二八傷痕文學」一科,讓學生充分瞭解台灣歷史上最傷痛的一頁。此外必須將「區域文學」改為「四大族群:河洛、客家、原住民、漢語文學選讀」,如此才符合台灣的現實環境,真正回歸「教育」的本位。
沒有栽苗,如何定根?沒有定根,如何召喚人們的歷史意識?台灣人不是沒有歷史意識,是被剝奪了!現今,教育部若真有心全面檢視中小學的文史教育,至少應該從上述四個方向開始,若果,那麼明年的二二八、後年的二二八、未來的每一個二二八,台灣人在賞櫻之餘,必會想起:這也是一個「櫻紅‧血染‧二二八」的季節吧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